困在系统中:我们为何无法停止自我内耗?

内卷 教育 内耗
发布于 2025-09-22


当努力不再带来进步,当竞争变成无限内耗,整个社会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2025年9月,广西柳州某中学的晚自习教室依然灯火通明。已经是晚上十点半,高三学生小陈仍在埋头刷题。“我必须再多学一会儿,其他同学都还在学”,他扶了扶眼镜,眼神疲惫却不敢松懈。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各地的学校、办公楼里不断上演。

内卷(Involution)一词源自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对印尼农业社会的观察:农民在土地有限、技术停滞的背景下,不断投入更多劳动,却只能带来微乎其微的产出增长。

如今,它演变为形容一种 ​ ​“没有发展的过度竞争”​​ :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整体效益并未提升,反而让所有人越来越累。谁都不敢停,因为一旦放慢脚步,就可能掉队。



01 历史惯性,努力改变命运的路径依赖

过去四十年最强大的激励,不是口号,而是现实——​ ​你真的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中国的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202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约为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49283元,增长超过了140倍。

在这条快速上升的增长曲线上,投入与回报的关系清晰可见。千禧年后的20年,房地产和互联网两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引擎,让无数寒门子弟实现了阶级的跃迁。

以房地产为例,2000年全国商品房每平米均价约为2112元,2020年上涨至9860元。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更是惊人,北京住宅均价从2000年的4千/平,上涨到了2020年的6万/平。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报告》显示,​ ​住房资产比重已经占据居民家庭总资产的59.1%​​,远高于美国的24.8%。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拼”是理性的策略。年轻人通过努力工作攒下首付,家庭通过置换更优的房产来实现资产的增值。整个社会默契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够搭上时代的列车。

02 系统锁定,难以逃脱的结构性困境

内卷的根本原因在于 ​ ​“有限资源与无限竞争的失衡”​​ 。其形成是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

当社会核心资源(教育、就业、财富)的总体规模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或欲望的膨胀时,竞争就由“增量博弈”转为“存量厮杀”。典型案例是中国高校扩招后,大学学历从“稀缺资源”变为“标配”,但优质岗位未同步增加,导致“考研考公”成为新内卷战场。

当一个行业技术突破停滞(如传统制造业),企业无法通过创新获取超额利润,只能压缩成本、压榨人力维持生存。对比光伏行业因技术迭代(单晶硅→钙钛矿)打破内卷,而教培行业因政策限制技术升级空间,陷入“刷题军备竞赛”。

个体层面,退出成本过高。已投入大量沉没成本(如十年寒窗),退出意味着前功尽弃,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卷。系统层面,缺乏替代选择。若一个社会只有“体制内/大厂”被视为“正经工作”,其他路径(自由职业、乡村创业)缺乏制度支持,系统会自动排斥多样性。

03 心理机制,自我强化的焦虑循环

​“剧场效应”​​ 下的囚徒困境是内卷持续蔓延的核心心理机制。当有人站起来看戏,后排观众被迫全体站立,最终所有人更累却观感未变。个体理性(“我必须更努力”)导致集体非理性。

典型案例是职场中一人自愿加班,其他人被迫效仿,最终全员“摸鱼式加班”。社会价值观的高度趋同加剧了这一现象。 ​ ​“成功=高学历/高收入/有房有车”​​ 的单一标准,使多数人挤向少数赛道。

这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分流均衡,技工同样受尊重,分流了竞争压力。

风险厌恶与路径依赖也是重要因素。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妥但内卷”的路径(如考编),而非冒险创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姜思思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年轻人的抑郁与“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比较性危机”有关。在“内卷”的环境中,各种心理问题都更加凸显。

04 评价单一,无法逃离的标准化陷阱

​单一评价体系​​制造了“标准化陷阱”。教育领域的“唯分数论”、职场的“KPI至上”,迫使参与者只能在同质化赛道重复投入,无法差异化竞争。

企业招聘用“985/211”简单筛选简历,倒逼学生为学历内卷,忽视实际能力培养。垄断与资源集中加剧了马太效应。资本、流量、数据向巨头集中(如互联网平台垄断),中小企业难以突围,被迫在巨头阴影下“内卷式求生”。

例如电商领域中小商家为获取流量,只能不断降价、刷单,利润趋近于零。社会保障不足放大了生存焦虑。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不均,个体被迫将大量资源投入“防御性竞争”(如学区房、996保工作)。

与北欧国家对比鲜明:北欧国家因高福利保障,个体更愿尝试小众职业或间隔年,降低内卷压力。

05 后果严重,从个人到系统的全面损耗

内卷对个人而言,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问题。首先,它加剧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降低了效率。其次,内卷打乱了个人原本的节奏,使得人们在被迫的状态下不得不加快步伐,忽视了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长期处于内卷状态的人们往往感到迷茫、焦虑,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悲观、轻生、厌世等想法,导致心理不健康,增加抑郁的风险。

研究发现,慢性压力与心脏病、癌症、肺病、肝硬化等躯体疾病发病都密切相关,还可能增加一种极端的恶性结果——猝死——的发生。

在职场上,严重的慢性压力可能导致一种职业心态上的“濒死状态”:​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很多人还会在慢性压力下陷入一种“生存倦怠”的状态,“情绪说不上低落,但也没有高兴愉快,甚至感觉活着很累很疲惫,没什么意思”。

06 破解之道,系统重置与个体应对相结合

应对内卷需要系统性重置。经济上,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如芯片研发取代服装代工)。制度上,打破垄断、完善社保、鼓励多元评价。文化上,接受“平凡有价”、重建对多样人生的尊重。

只有让竞争回归 ​ ​“创造价值”而非“争夺存量”​​ ,才能跳出内卷循环。对个体而言,专家提出了五招调整状态,走出“内卷”:

首先,接纳平凡,发掘日常美好。多数人终将走向平凡的人生,但平凡绝不等于失败。认真做好自己喜爱的工作,用心关爱身边的家人与朋友,在这些日常互动里,既能告别焦虑情绪,也能发现藏在生活里的小确幸。

第二,重构认知,拥抱多元成功。不必盲目挤入他人设定的“成功赛道”。有人擅长学术研究,有人精通手工技艺,有人善于经营家庭生活——正是这些多元的价值,才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

第三,聚焦过程,在投入中成长。努力的意义从不只在于最终结果,过程中的满足感与自我成长同样珍贵。在培养核心技能的同时,不妨保留读诗、画画、参与义工服务等爱好,在创造与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心流”状态。

第四,主动“断联”,守护内心平静。每天固定一段不刷手机、不看社交平台的时光,减少无谓的自我比较,屏蔽外界的嘈杂干扰。真实的生活不在朋友圈的动态里,而在亲身体验的三餐四季中。

第五,践行“正念”,缓解当下焦虑。试着训练自己专注眼前事,吃饭时就专心感受食物的味道,睡觉时就安心放松身心,不被对未来的过度忧虑所困扰。

07 未来展望,从无限竞争到价值创造

社会学家孙立平曾经说过:“我们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大众的文化心理仍带有前现代社会特征”。换句话说,​ ​现在的物质文明已经迈入了21世纪,但精神文明仍在追赶​​。

今天的年轻人依然普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进大厂”等于成功。《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1200名职场人中,52%认为“别人更卷所以我不得不卷”,只有14%表示“愿意参与改善劳动条件的集体行动”。

社会真正的进步,不是所有人都拼命奔跑,而是允许有人慢下来。或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不想慢下来,而是还没学会如何不靠‘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当有一天,年轻人不再以“进大厂”为荣,工人不再因职业被歧视,当高效工作与健康生活能够更好平衡时,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走出“内卷”了。



专家最后提醒,应对“内卷”既不是盲目跟风比拼,也不是消极放弃努力,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既要拥有努力向前的勇气,也要具备停下休息的底气​​;既能向往“诗和远方”的浪漫,也不忽略眼前生活的光亮。

愿每个人都能在纷扰的世界里,重拾“饥来吃饭,倦来眠”的简单与从容。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