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13亿入股吉利智驾背后的战略棋局:传统豪强与中国智驾黑马的深度捆绑
一、战略入股:13亿背后的互补逻辑
9月28日,汽车行业迎来一场震动业界的战略投资——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宣布斥资13.39亿元收购千里科技3%股份,成为这家吉利系智驾公司的第五大股东。此举标志着传统豪华车巨头与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奔驰第四次投资中国智驾企业。此前其曾累计向Momenta投资超8.6亿元,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纯电CLA即将上市。但相比Momenta,奔驰此次对千里科技的单笔投资额高出55%,显示出更为坚定的战略倾斜。
二、技术实力:千里浩瀚的突围之道
千里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支柱:
- 数据优势:依托吉利850万辆L2级以上辅助驾驶车辆产生的海量数据
- 算力支撑:星睿智算中心以23.5E FLOPS算力位居中国车企之首
- 人才矩阵:前华为智能汽车BU高管王军出任联席总裁,原华为智驾算法专家陈奇担任首席科学家
其推出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采用分级策略(H1-H9),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全系量产落地。其中H3方案已搭载于10万元级经济型车型,而搭载双英伟达Thor-U的H9方案则在极氪9X上实现应用,成为行业算力标杆。
三、合作渊源:从动力总成到智能生态
奔驰与吉利的合作早有端倪:
- 2023年:奔驰计划在E级车上搭载Flyme Auto车机系统(2027年量产)
- 2024年:奔驰CLA采用与吉利联合研发的动力总成,与领克900共用生产线
- 更早阶段:双方合作打造smart品牌,吉利成为奔驰戴姆勒股东
此次智驾领域的合作,实际上是双方多年合作关系的自然延伸。奔驰中国CEO唐仕凯表示:"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我们需要与最了解本土场景的伙伴合作。"
四、战略抉择:为何不选华为?
面对业界"为何不选择华为"的疑问,行业分析师指出三大关键因素:
- 合作模式差异:华为智驾要求车企深度绑定,对车型定义、硬件选择有较高要求;千里科技则提供更灵活的定制化适配
- 成本结构优势:依托吉利规模化效应,千里科技可将高阶智驾成本降低30%以上
- 数据协同效应:吉利每年超200万辆新车销量为智驾系统提供持续数据反馈
一位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透露:"奔驰需要的是既能保持战略自主性,又能快速响应本土需求的合作伙伴。"
五、行业影响:智驾格局重构开始
千里科技股价自年初7.5元低点一路飙升至13.86元,涨幅超80%,反映出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公司计划近期登陆港股市场,有望成为智驾领域新的资本平台。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千里科技正探索不同于华为的生态路径:
- 成立千里智驾合资公司,下设专门为吉利服务的千里浩瀚公司
- 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向行业开放赋能
- 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注重经济性和适配灵活性
六、未来展望:中国智驾的两种范式
随着智驾竞争进入深水区,行业逐渐形成两种发展范式:
- 华为模式:技术驱动型,通过强技术绑定建立生态护城河
- 千里模式:产业协同型,依托整车制造经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全栈自研+开放生态将是千里科技的核心战略。我们既要掌握技术先进性,也要保持经济性,让更多车企以更低门槛获得高阶智驾能力。"
【结语】
奔驰选择吉利智驾,既是传统豪华品牌应对智能化转型的务实选择,也是中国智驾技术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技术实力决定生存门槛,而生态格局决定发展天花板。这场13亿的投资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跟跑"到"生态创新"的战略升级。
随着9月28日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的临近,更多战略规划即将揭晓。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智驾领域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模式与战略视野的全面较量。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