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卷上62分,我举起了巴掌”——当代父母的体罚困局:打骂真的能换来好成绩吗?​​

教育
发布于 2025-09-24

深夜10点,林晓的手悬在儿子小航的后背上方,微微发抖。摊在茶几上的数学试卷上,“62分”两个红数字刺得她眼睛发酸。这是小航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次单元考,错题集中在乘法分配律应用题,整整6道大题几乎全错。

“上次月考还是85分,怎么突然就考成这样?”她想起白天辅导作业时,小航盯着题目发愣的模样,想起老师在家长群里@她的消息:“近期班级整体下滑,建议加强基础训练。”此刻,她想起自己小时候考砸被父亲用戒尺抽手掌的场景——“打一顿长记性”,这似乎是刻在她记忆里的“教育真理”。但当巴掌即将落下的瞬间,小航惊恐的眼神突然让她想起育儿博主的话:“暴力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这一夜,林晓的纠结,折射出无数中国家庭的共同困境:当“打骂教育”遭遇“科学育儿”的碰撞,当“成绩焦虑”撞上“儿童权益保护”,体罚,究竟是“必要手段”还是“成长毒药”?


​“打骂有用”的代际记忆,正在失效​

“我们那辈人,哪个没挨过打?现在不照样考上大学?”58岁的陈阿姨是林晓的婆婆,听说儿媳因孩子考砸犹豫是否体罚,她直言不讳,“孩子不懂事,就得用疼让他记住。”

这种“棍棒教育”的观念,在老一辈中并不鲜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调查显示,​ ​45岁以上家长中,68%曾因学习问题体罚孩子​​,其中32%认为“体罚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的逻辑朴素而直接:疼痛能强化记忆,恐惧能推动努力。

但现实正在打破这种“经验主义”。林晓翻出小航的作业本,发现最近一周的错题本上,同样的题型反复出错,却没有任何订正痕迹。“以前我打他,他会哭着改,但现在他要么沉默,要么说‘反正打也没用’。”更让她心惊的是,上周班主任反映,小航课间总是一个人躲在厕所,从前那个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小话痨”,现在连小组讨论都不敢发言。

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体罚的副作用。美国儿科学会(AAP)指出,​ ​体罚会导致儿童产生恐惧、自卑等情绪,长期受暴力的孩子,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比未受体罚的孩子高3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追踪研究发现,​ ​童年期频繁遭受体罚的个体,成年后在面对压力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活跃度显著低于常人​​——这意味着,他们更可能用情绪而非理智解决问题。


​成绩下滑的背后:被忽视的“成长密码”​

林晓的纠结,本质上是“结果导向”与“过程关怀”的冲突。当她把注意力全放在“62分”这个结果上时,或许忽略了一些更关键的信号。

小航的数学老师张敏在电话里解释:“最近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需要较强的逻辑转换能力。小航在课堂上提问时,问过‘为什么要这样拆括号’,可能他的理解节奏和其他孩子不同。”张敏翻出小航的课堂练习册,上面有他用彩色笔标注的疑问,但家长签字栏里,林晓的批注只有“已订正”——那是她下班后匆匆签下的,并未仔细查看。

“很多家长把‘成绩差’等同于‘不努力’,但孩子的学习困难可能源于认知发展阶段、学习方法,甚至是情绪问题。”儿童教育专家李芳指出,“比如,8-9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强行灌输公式反而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023)》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 ​小学中高段学生中,因“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下滑的比例,远高于“不认真学习”​​。而体罚,恰恰会加剧前两者的恶化——孩子因恐惧而厌恶学习,因挫败而放弃尝试。


​法律与教育的双重红线:体罚为何“越界”?​

202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时,明确将“殴打、辱骂、虐待”等行为列为家庭暴力的范畴,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打骂是为了孩子好”的观念,仍让许多家长游走在法律边缘。

“我们接到的家庭教育咨询中,30%涉及体罚问题。”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梅说,“有些家长辩解‘只是轻轻打了两下’,但法律关注的是‘是否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即使没有伤痕,长期的语言侮辱、精神压迫,同样属于‘精神暴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体罚正在破坏亲子关系的信任基础。林晓尝试和小航沟通:“妈妈小时候考砸也会害怕,我们一起找找错题原因好不好?”小航却缩在沙发角小声说:“你只会生气,根本不想听我说话。”这句话像根针,扎破了林晓“为你好”的自我感动——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忘了“教育”的初衷,不是“让孩子害怕”,而是“让孩子愿意和你一起面对问题”。


​不打不骂,如何帮孩子走出“成绩低谷”?​

林晓最终没有打小航。她和小航一起分析了试卷,用积木摆算式理解分配律,在厨房用苹果当道具模拟“分糖果”的场景。当小航眼睛亮起来说“原来乘法分配律就像分苹果,先分大的再分小的”时,她忽然明白:​ ​教育不是“修正错误”,而是“点燃好奇”​​。

这样的转变,正在更多家庭发生。上海某小学推行“无批评日”,鼓励家长记录孩子的“进步瞬间”;杭州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教父母用“我信息”(如“我看到你没订正作业,有点担心”)代替指责;心理学博主“小步在家早教”发布的“错题转化游戏”,播放量超百万——这些实践证明,​ ​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关注情绪需求,比单纯追求分数更能激发学习动力​​。

“成绩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状态,更是家长的教育观。”李芳说,“当我们放下巴掌,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错题时,我们其实是在告诉他:‘你值得被理解,而不是被惩罚。’这种信任,才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强大的力量。”


结语: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的春天发芽,有的冬天开花。考试分数或许能定义某次“生长速度”,但决定“最终高度”的,从来不是巴掌的力度,而是陪伴的温度。当我们不再问“该不该打”,而是思考“如何一起解决”时,或许就能真正读懂孩子试卷上的“62分”——那不是失败的标签,而是成长的邀请函。

(文中案例均为化名,数据综合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