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年度演讲前夜剧透“双线豪赌”:小米同时押注造车与重启造芯,称“这是最后一次创业的终章”
“今天想跟大家交个底:小米不仅要做智能电动车,还要重启芯片业务。”7月15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其年度演讲预热短视频中抛出重磅消息。这条1分38秒的短片里,他罕见以“掏心窝”的语气坦言,过去三年小米正经历“二次创业”的关键转折——一边推进汽车业务落地,一边低调重启搁置四年的自研芯片计划,“这次要把过去积累的资源、人才,甚至‘压箱底’的资本全押进去”。
从“最后一次创业”到“双线作战”:小米的战略升维
2021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时,曾将造车定义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三年后的今天,这场“最后一次创业”并未画上句号,反而延伸出更复杂的战线: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将于8月正式交付,而几乎同一时间,小米旗下芯片公司“北京松果电子”已低调完成团队重组,启动新一代自研芯片的研发。
“造车和造芯看似两条赛道,实则是小米构建智能生态的关键闭环。”一位接近小米战略部的知情人士透露,汽车业务需要高算力芯片支撑智能驾驶,而芯片研发又能反哺手机、AIoT等现有业务的技术壁垒。“雷总在内部会上说过,‘如果连自己的芯片都做不起来,谈什么万物互联?’”
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曾在2017年推出首款自研手机芯片澎湃S1,但因制程工艺和生态适配问题未能持续迭代。此次重启造芯,据产业链消息,其目标已从手机芯片扩展至智能汽车所需的MCU(微控制单元)、自动驾驶芯片等更复杂场景,初期研发投入或超百亿。
“押上全部家底”的底气与风险
“全部家底”究竟有多重?截至2024年Q1,小米现金储备达1362亿元,而汽车业务累计投入已超500亿元。此次重启造芯,意味着小米将在未来3-5年内面临“双千亿级”烧钱压力。
但雷军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从外部环境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智能化决战”阶段,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5%,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的体验差异正成为新竞争点;而芯片领域,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约20%,车规级芯片进口依赖度超80%。
“小米的优势在于制造经验、用户生态和资金韧性。”家电与消费电子分析师张翔认为,“SU7的预售订单已超50万台,汽车业务一旦走量,现金流能反哺芯片研发;而芯片的自主化又能降低汽车成本,形成正向循环。”
不过,风险同样显著。汽车行业是“重资产+长周期”赛道,小米汽车能否在交付后站稳20万-30万元价格带,仍需市场验证;芯片研发则面临技术壁垒(如7nm以下制程代工限制)和生态适配难题,“自研芯片不是造出来就行,得让软件、硬件、车企都愿意用。”一位半导体工程师提醒。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小米的长期主义棋局
在预热视频中,雷军罕见提及“焦虑”:“4年前做汽车,很多人说我疯了;现在同时做芯片,可能更疯。但我相信,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能走得更远。”
这种“长期主义”在小米内部早有迹可循。过去三年,小米汽车团队从最初的200人扩至6000人,挖角了宝马、特斯拉的多位核心工程师;芯片团队则重新招募了数百名半导体人才,部分骨干来自华为海思、联发科。
“这不是简单的‘all in’,而是小米从‘消费电子公司’向‘智能生态科技公司’转型的必然选择。”张翔分析,“未来的智能终端一定是车、手机、家居的深度融合,谁掌握了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谁就有定义生态的话语权。”
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公布芯片研发的具体路线图,但雷军已在预热中埋下伏笔:“年底的演讲,我会带大家看看我们的‘秘密武器’。”
从手机到汽车,再到芯片,小米的每一步都在突破外界对其“硬件公司”的固有认知。这场“双线豪赌”的胜负,不仅关乎小米的未来,更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突围”的集体焦虑与勇气。正如雷军所说:“押上全部家底,不是赌运气,是赌国运,更是赌小米的使命——让全球每个人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注:文中部分信息综合自小米官方预热内容、产业链人士采访及公开财报数据。)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