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铁路“咽喉”; 再添智能引擎!张台子、灯塔站改造打通东北联运脉络​

沈大铁路 物联
发布于 2025-09-15


6 月 30 日凌晨 3 时,随着最后一组道岔信号机精准显示绿灯,由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沈大铁路张台子、灯塔两站 6502 继电联锁改造工程正式开通运营。当首列满载鞍山钢铁焦炭的货运列车平稳驶过灯塔站新联锁区段,车载 CTC 系统实时接收调度指令,标志着东北铁路网又一关键枢纽完成 “智能换脑”—— 这场历时数月的改造,不仅让有着数十年历史的 6502 传统继电联锁系统升级为智能化调度体系,更让沈大铁路衔接京哈、沟海、沈山等干线的 “中转能力” 实现质的飞跃,为辽中南城市群客货流通注入新动能。

枢纽要位:两站撑起东北铁路 “联运骨架”

在辽中南城市群的铁路版图上,张台子站与灯塔站的位置堪称 “棋眼”。张台子站地处辽阳近郊,东接沈大铁路主线,西连沟海铁路(沟通辽河油田与渤海港口),南衔京哈铁路支线,每天承担着 28 列货运列车、12 列旅客列车的中转任务;灯塔站则紧邻灯塔市经济开发区,是沈大铁路与沈山铁路的 “交汇节点”,区域内钢铁、化工、农产品等物资,需经该站转运至大连港、营口港出海。

“这两个站就像沈大铁路的‘关节’,一旦运转不畅,整个东北南部的铁路运输都会受影响。” 中铁二十三局施工负责人王海涛的比喻形象贴切。数据显示,改造前两站因采用传统 6502 继电联锁系统,存在调度响应慢、人工干预多等问题,日均列车通过能力仅为 42 列,高峰时段常出现 “货车待避、客车晚点” 的情况。而随着两站接入智能化 CTC 调度集中系统,如今可实现 “列车进路自动排列、信号状态实时监控”,单站通过能力提升至 58 列,较改造前增长 38%。

更关键的是,两站改造填补了沈大铁路 “中段枢纽” 的智能化空白。此前已完成升级的苏家屯(沈阳段)、金州(大连段)枢纽,与此次改造的张台子、灯塔站形成 “四点联动”,将沈大铁路干线与京哈、沟海、沈山等支线紧密串联,构建起 “干线贯通、支线辐射” 的联运网络。以沈阳至营口港的货运为例,改造后列车无需在中间站人工调整运行计划,全程运输时间从 3.5 小时压缩至 2.8 小时,相当于每天多输送 1.2 万吨货物。

施工攻坚:“天窗手术” 里的毫米级精度

改造工程的难度,堪比 “在跳动的心脏上做搭桥手术”。由于两站均为运营中的铁路枢纽,无法中断行车,施工只能在每天凌晨 0 时 - 4 时的 “天窗期”(铁路停止运营的维修时段)进行,且需在 4 小时内完成电缆敷设、设备安装、信号调试等一系列工序。

“最紧张的是电缆更换阶段,126 公里电缆要分 32 个天窗期敷设,每米都不能出错。” 王海涛回忆,传统 6502 系统采用分散式电缆布局,而新系统需重新规划电缆径路,既要避开既有轨道、接触网,又要确保信号传输稳定。项目部创新采用 “三维建模 + 现场放样” 技术,提前在电脑上模拟电缆走向,将施工误差控制在 5 毫米内,最终比原计划提前 2 个天窗期完成敷设。

设备搭接试验则是另一大挑战。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等 138 台(套)设备需与新联锁系统精准对接,任何一个触点接触不良,都可能导致信号故障。施工团队联合沈阳局电务段、设计院成立 “联合试验组”,制定 “一台设备、一套方案、一人负责” 的流程,将传统 “逐个调试” 改为 “分组并行测试”,使单台设备调试时间从 4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改造期间,两站旅客列车正点率始终保持 100%,货运列车延误率为零,实现 “施工、运营两不误”。

这种精细化管理背后,是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施工期间,项目部设置 24 小时安全监护岗,在轨道两侧安装智能预警装置,一旦有人员误入施工区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针对东北夏季雷雨天气,提前储备应急发电机、备用信号机等设备,确保改造期间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智能跃升:从 “人工调度” 到 “智慧联动”

改造后,张台子、灯塔站的调度控制实现了 “三大突破”,彻底告别传统 6502 系统 “靠图纸、凭经验” 的作业模式。

在调度效率上,CTC 系统将 “人工排列进路” 改为 “自动生成计划”。以前调度员需手动填写列车运行计划,再通过电话通知车站执行,全程至少 15 分钟;如今系统可根据列车位置、线路占用情况,自动生成最优进路方案,响应时间缩短至 30 秒。“现在鼠标一点,就能完成两站间列车的调度,比以前轻松多了。” 沈阳局调度所调度员李岩说,改造后他负责的区段,列车冲突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100%。

在设备可靠性上,新系统新增 “状态监测” 功能。道岔转辙机、信号机等关键设备安装了传感器,可实时采集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立即推送预警信息。改造前,道岔故障平均排查时间需 2 小时,如今通过远程数据分析,15 分钟内即可定位故障点,设备故障率下降 62%。

在联运协同上,两站与沈大铁路其他枢纽实现 “数据互通”。比如大连港的 “海运到港信息” 可实时同步至灯塔站调度系统,车站根据货物到港时间提前安排列车转运;沈阳东站的粮食装车计划,也能通过 CTC 系统共享给张台子站,实现 “干线 - 支线” 无缝衔接。今年 7 月,通过两站转运的粮食、钢铁等物资同比增长 23%,其中发往韩国、日本的外贸货物占比提升至 35%。

经济赋能:枢纽升级激活辽中南产业活力

改造工程的价值,正通过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脉动逐步显现。在灯塔市经济开发区,辽宁忠旺集团的铝材车间里,刚下线的高铁型材正通过专用铁路线运往灯塔站,再转运至大连港出口。“以前铝材运到港口要等 1-2 天,现在当天装车当天就能发运,每月能多出口 3000 吨。” 忠旺集团物流经理赵伟算了一笔账,运输效率提升后,每吨铝材的物流成本降低 18 元,每年节省开支超 600 万元。

农业领域同样受益。辽阳是东北重要的水稻产区,每年 7-8 月是粮食外运旺季。改造前,张台子站因调度能力有限,粮食专列需排队等待 20 小时以上;如今通过 CTC 系统优先安排粮食列车,等待时间缩短至 8 小时,且列车正点率从 81% 提升至 99%。辽阳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收购期间,通过两站外运的水稻达 12 万吨,同比增加 17%,其中 30% 通过大连港出口至东南亚,运输周期较去年缩短 3 天。

对旅游业而言,枢纽升级让 “跨城出游” 更便捷。改造后,张台子站新增 2 列沈阳至辽阳的城际通勤列车,全程仅需 22 分钟,比改造前缩短 8 分钟;灯塔站则开通 “旅游专线接驳服务”,旅客下火车后可直接换乘景区直通车前往辽阳白塔、佟二堡皮草城等景点。今年暑假期间,通过两站前往辽中南地区的游客同比增长 40%,其中沈阳、鞍山等地的跨城游客占比超 60%。

中铁二十三局施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跟踪两站设备运行情况,优化 CTC 系统调度算法,同时探索 “铁路 + 物流园区” 的合作模式,让枢纽与灯塔经济开发区、辽阳高新区实现 “无缝对接”。“我们要让这两个站不仅成为运输节点,更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智能平台’,为东北振兴贡献更多铁路力量。”

当夕阳为张台子站的新信号塔镀上金边,一列列列车在智能调度系统的指引下有序穿梭 —— 这场看似寻常的设备改造,正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重塑东北铁路的联运格局,为辽中南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铺就一条 “钢铁快车道”。在沈大铁路 “咽喉区” 持续升级的版图上,张台子、灯塔站的故事,只是东北铁路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更多支撑区域经济的 “交通引擎”,还在不断涌现。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