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下的中国移动答卷:从数智生产到碳硅共生,勾勒 AI + 时代新图景​

AI 中国移动 物联
发布于 2025-09-15


当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聚光灯照亮上海世博中心,中国移动展区内的 “AI 智能座舱” 前人头攒动 —— 参观者轻触车机屏幕,便能同步调控家中灯光、空调,甚至预约社区医疗服务,这种 “人车家全场景互联” 的体验,正是 AI 技术融入现实生活的生动缩影。作为全球通信行业领军者,中国移动以 “智焕新生,共创 AI + 时代” 为主题,携数智化生产、生活、治理三大领域的尖端成果亮相,不仅展现了 AI 与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更以 7500 个工业商用案例、6600 万车联网连接数等硬核数据,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 “中国方案”。


数智化生产:AI 架起新型工业化 “登云梯”

在中国移动展区的 “智慧工厂” 演示屏前,纺织面料上的细微瑕疵被 AI 质检系统瞬间捕捉,识别精度达 99.8%,远超人工质检的 85%—— 这只是中国移动 AI + 新型工业化解决方案的一个缩影。作为推动传统工业转型的 “主力军”,中国移动通过构建数智化能力底座、打造产业汇聚平台、落地标杆应用场景,已在工业领域积累超 7500 个商用案例,服务 3000 余家中小企业,连续两年领跑《5G 工厂名录》入选数量,并蝉联工信部 “绽放杯” 六连冠,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 “排头兵”。

不同产业场景的 “AI 改造” 各具亮点。在石化领域,中国移动携手中国石油构建 “5+2+1” 大模型体系,完成行业大模型、高质量数据集、统一 AI 中台等核心建设,助力中石油建成石油化工领域首个国家备案行业大模型。应用该模型后,常减压装置工艺控制效率提升 30%,原本需要 5 人操作的控制台如今仅需 2 人监控,无人化质检普及率从 30% 跃升至 80%,每年为企业节省运维成本超 2000 万元。而在内蒙古文玉煤矿,行业首个矿山 AI 安全监测项目落地,AI 大模型通过分析井下摄像头、传感器数据,可实时识别 “未戴安全帽”“违规操作” 等风险行为,响应速度从人工巡检的 30 分钟缩短至 10 秒,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 60%。

能源与农业领域的 AI 应用同样成效显著。华能云南元谋光伏电站引入 AI 无人巡检、故障分析及组件调节系统后,运维人员无需再顶着烈日逐片检查光伏板,AI 通过热成像技术可精准定位故障组件,年增经济效益 590 万元,运维效率提升 46.7%;河南兰考的 AI + 高标准农田项目更让 “科技兴农” 落地生根 —— 通过卫星遥感、土壤传感器与 AI 算法结合,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粮食单产提升 10%,单人管理农田面积从传统的 50 亩跃升至 1.4 万亩,彻底改变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耕作模式。此外,AI + 智慧巡考系统两年内服务 22 省超 20 万间考场、700 万考生,监考效率提升 9 倍,让考试监管更智能、更公平。


数智化生活:AI 织就 “人车家” 全场景服务网

“以前开车时想调整家里的净化器,得停车拿手机操作,现在说句话就行。” 在中国移动 “灵犀智能网联汽车” 体验区,参观者李先生对着车机说出指令,远在家中的空气净化器随即启动 —— 这背后是中国移动 “三智” 服务体系的支撑:全球最大 5G 网络提供高速连接,高精度定位网实现厘米级位置感知,高效能算力网保障 AI 算法实时响应,三者协同构建起 “人车互动、车家联动” 的全场景生态。

这款与深蓝汽车联合打造的智能座舱,不仅能实现语音控制家居设备,还可根据车主驾驶习惯推荐路线、提醒车辆保养,甚至在车主生病时自动预约附近医院的挂号服务。“我们要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智能生活枢纽’。”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为 70 余家车企提供数智化生产服务,车联网连接数突破 6600 万,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35%,相当于每 3 辆智能网联汽车中,就有 1 辆搭载中国移动的技术方案。

数智化生活的触角远不止于出行。在展区的 “智慧健康” 板块,AI 问诊机器人可通过分析用户的症状描述、过往病史,给出初步诊断建议,并对接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AI 教育助手” 则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帮助教师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这些场景的落地,源于中国移动对 “以用户为中心” 的坚守 —— 通过 AI 技术打破场景壁垒,让数智服务融入衣食住行,真正实现 “让生活更智能,让服务更贴心”。


数智化治理:AI 打造 “智慧政务大脑”,激活治理新效能

“以前办营业执照要跑 3 个窗口,现在在‘省事易’平台上提交材料,AI 自动审核,半天就能拿到电子执照。” 广东市民陈女士的体验,正是中国移动 AI + 智慧政务的真实写照。在数智化治理领域,中国移动打造的新一代 “智慧政务大脑” 已在多省市落地,通过整合政务数据、优化审批流程,推动公共服务从 “线下跑” 向 “线上办”“掌上办” 转变。

具体实践中,各地案例亮点纷呈:广东 “省事易” 平台联通 21 地市物联感知网络,实现社保、医保、营业执照等 150 余项政务服务 “跨省通办”;重庆 “AI + 乡村智脑” 覆盖 800 余个行政村,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办理养老认证、补贴申请,办事流程从 “纸质化” 变为 “100% 无纸化”,平均办理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2 小时;大连社区 AI 网格员 “湾小礼” 更成为居民的 “贴心管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秒级响应 70% 的居民咨询,涉及垃圾分类、社区活动报名等常见问题,让社区治理更高效、更有温度。

在更宏观的治理场景中,AI 技术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移动升级水利推理模型、遥感智能解译、水利智能体三大核心能力,构建 AI + 物联水利大模型,推动水利行业从 “信息化” 向 “智能化” 转型。在宁夏贺兰山 “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项目中,该大模型通过分析气象数据、水文监测信息,可提前 72 小时预测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下游 200 万群众筑牢防汛安全屏障。此外,“AI + 视联网” 平安乡村方案已落地全国 31 省市,接入终端超 200 万路,通过 AI 识别非法焚烧、秸秆乱堆等问题,助力乡村环境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碳硅共生:迈向 AI 驱动的数字新纪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连续多年保持 20% 以上增速,AI 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这一浪潮中,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预判引发行业深思:“未来,硅基生命(AI 智能体)的数量将超过人类,成为社会劳动力与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和新的‘360 行’。”

这一判断正被实践逐步印证。从工业领域的 AI 质检机器人、矿山安全监测系统,到生活中的智能座舱、AI 问诊助手,再到治理场景的 “智慧政务大脑”,硅基生命已开始承担原本由人类完成的工作,不仅提升效率,更拓展了人类能力的边界。而中国移动的探索,正是在构建 “碳基(人类)与硅基(AI)共生” 的生态 —— 通过 AI 原创性技术突破,让硅基生命更好地服务人类,同时推动产业升级、生活优化、治理创新。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明确了新的战略方向:持续深耕 AI 大模型、RISC-V 架构等核心技术,构建碳硅融合创新策源地;加快 AI 与 5G、算力网络的深度融合,打造 “连接 + 算力 + 能力” 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动 AI 技术在更多垂直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从工业、交通、政务拓展至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让数智化成果惠及更多人。

当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下帷幕,中国移动展区的 “AI 智能座舱”“智慧政务大脑” 等成果仍在引发行业热议。这些成果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展示,更是中国 AI 产业发展的缩影 —— 在全球 AI 浪潮中,中国正以 “创新驱动” 为帆,以 “产业融合” 为桨,向着数字经济的新蓝海破浪前行。而中国移动的实践,也为全球 AI 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AI 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真正融入产业、服务生活、优化治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 “正能量”。在碳硅共生的新纪元,中国移动将继续以 “移动力量” 助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让 AI 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