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慕尼黑“技术突围”:从卖车到生态战,欧洲车展沦为“中国主场”
9月9日,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 2025)在旋转穹顶下如期开幕。但与往年不同,展馆内最密集的人流、最喧哗的讨论声,几乎都围绕中国展台发生。比亚迪、小鹏、零跑、广汽等中国车企,以及地平线、Momenta、禾赛等智能供应链企业,以“军团式”阵容集体亮相,将这场欧洲顶级车展变成了中国智能汽车的“全球技术秀”。
一、从“贸易出海”到“技术登岸”:中国车企重构欧洲战略
欧洲曾是中国车企“卖车”的战场,如今却成为检验技术实力的“终极考场”。
2023年以前,中国车企出海大多遵循“运车-贴价-找经销商”的传统路径。但去年10月欧盟祭出反补贴税(最高35.3%叠加原有10%关税)后,单纯依靠贸易出口的模式难以为继。中国车企迅速转向—— 不再只是来卖车,而是来展示技术话语权与生态合作诚意。
小鹏汽车在展台亮出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模型,并宣布启用欧洲研发中心,与硅谷、圣地亚哥共建“AI研发三角”;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透露,未来三年将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匈牙利工厂今年投产,土耳其工厂2026年启动;零跑全球首发Lafa5,长安深蓝则凭借固态电池技术吸引大量欧洲用户试驾。
“中国车企正在用技术穿透关税壁垒。”一位欧洲汽车分析师在现场感叹,“他们不再追求单款车销量,而是要证明:智能电动车的规则该由中国人定了。”
二、供应链“军团压境”:中国智能底座全面输出
本届车展最令人震撼的,并非整车产品,而是中国智能供应链的集体亮相。
1. 智驾芯片:地平线、黑芝麻的“底层突围”
地平线展出征程6系列芯片及HSD全栈系统(被誉为“中国版FSD”),其方案已搭载于蔚来欧洲版萤火虫车型;黑芝麻智能首次在欧洲亮相武当V10中央计算芯片,定位L3+级自动驾驶,2025年量产。
2. 激光雷达:禾赛、速腾的“性能碾压”
禾赛推出800线超远距激光雷达ETX;速腾聚创展出1080线激光雷达EM4,宣称“分辨率超越人类视觉极限”;图达通则聚焦量产级固态雷达,成本较传统机械式下降60%。
3. 算法与系统:Momenta、卓驭的“生态合作”
Momenta通过“飞轮大模型”展示跨区域适配能力,已与Uber合作在慕尼黑推出L4级Robotaxi服务;卓驭科技发布激目2.0激光视觉一体传感方案,并宣布获得大众等欧洲车企定点项目。
这些企业共同构建起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完整技术链,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隐形军火库”。正如地平线欧洲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卖芯片,更输出一整套智能驾驶标准。”
三、本土化深水区:合规、数据与生态的终极挑战
然而,要在欧洲真正扎根,中国车企面临三大挑战:
1. 数据合规:欧洲GDPR成“头号拦路虎”
欧洲要求自动驾驶数据必须本地存储、处理,且禁止未经脱敏的数据传出欧盟。这迫使小鹏、地平线等企业在德国设立数据中心,研发符合欧洲标准的脱敏算法。
2. 技术适配:从“中国方案”到“欧洲标准”
中国智驾系统依赖高精地图,但欧洲多地禁止测绘;中国的拥堵辅助功能在欧洲需适配更高速度的城际公路。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企业正基于欧洲路况重构算法模型。
3. 生态合作:与Tier1、车企的“利益博弈”
博世、大陆等欧洲Tier1巨头仍控制着核心供应链。中国供应商选择“联合突围”——中科创达与吉利、NVIDIA联合打造AIBOX算力方案;德赛西威提出“In Europe, with Europe”战略,与本地厂商共建生态。
四、谁能在欧洲复制“中国速度”?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车企的欧洲战略已初见成效:
- 比亚迪计划年底前在欧洲建立超1000家门店;
- 小鹏新一代Ultra级辅助驾驶系统2026年登陆欧洲;
- 地平线、Momenta已获得大众、Uber等欧洲企业订单。
但真正的胜负手,仍在于能否将“中国速度”转化为“欧洲质量”。一位参展的德国工程师坦言:“中国技术很惊艳,但欧洲用户更信任经过十年验证的系统。谁先证明自己的可靠性,谁就能赢。”
从“仰攻”到“定义”,中国汽车的全球新角色
慕尼黑车展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彻底蜕变——
- 过去:我们学习欧洲技术,模仿欧洲设计;
- 现在:我们带来欧洲没有的智能体验,输出欧洲尚未普及的技术标准;
- 未来:我们将决定欧洲用户开什么样的车、用什么样的智驾系统。
这场“技术突围”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汽车产业话语权的争夺。当中国车企从“卖车”转向“卖生态”,从“贸易出海”升级为“标准出海”,欧洲市场已从“德系堡垒”变为“中国主场”。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