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鸥与他的“AI理想国”:从实验室书生到百亿帝国缔造者
香港中文楼的一间实验室里,时针指向凌晨两点。汤晓鸥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99.45%,这个数字让他瞬间睡意全无。团队欢呼雀跃,他却沉默地推了推眼镜,在实验记录上写下:“人类首次被机器超越。但这仅仅是开始。”
那是2014年的一个寻常夜晚,却不寻常地改写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历史轨迹。汤晓鸥团队开发的DeepID人脸识别算法,以0.45个百分点的优势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当时没人想到,这个安静的突破会成为引爆千亿市场的导火索。
“叛逆”的教授
在学术圈,汤晓鸥是个“异类”。当同行们沉浸在发表论文时,他却执着于“让算法走出实验室”。2014年3月,他在办公室白板上画了一个圆:“我们要做的是让计算机看懂世界,而不仅是识别几张人脸。”
这个愿景催生了商汤科技。初创时期,公司蜗居在香港科技园一间不足百平的办公室。团队成员记得,汤晓鸥常常凌晨带着宵夜来加班,与年轻人一起调试代码。“汤教授从不穿西装,永远是那件皱巴巴的衬衫,但聊起技术眼睛会发光。”
第一次商业演示堪称“灾难”。面对投资人,系统竟把对方认成了另一个人。团队冷汗直流时,汤晓鸥却大笑:“看,这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这种直面失败的坦诚,反而赢得了早期投资者的信任。
征服市场的“技术偏执狂”
2015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夕。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纷纷寻找面部解锁方案。商团队带着技术上门,却遭遇连续拒绝。
“太慢了”,“误差率太高”,“耗电太大”......质疑声中,汤晓鸥做出了疯狂决定:自研芯片。高管团队反对:“我们是算法公司,不该碰硬件。”他力排众议:“用户不关心你用什么技术,只关心是否好用。我们必须端到端解决问题。”
这场豪赌赢了。搭载商汤方案的手机上市后,用户发现面部解锁快如闪电。oppo产品经理惊叹:“他们把实验室技术做成了消费级产品。”
更精彩的逆转发生在安防领域。当时国外巨头垄断市场,商汤团队带着产品拜访公安局,民警直言:“识别速度要赶上我们老刑警看一眼的速度。”汤晓鸥带领团队驻扎警局三个月,最终推出的系统能在0.1秒内从千万人中锁定目标。
建造AI“发电厂”
随着公司壮大,汤晓鸥提出更宏大的构想:“我们要建AI时代的发电厂。”2018年,投资数十亿元的AI超算中心启动建设。业内人士直言“疯狂”,他却说:“真正的产业化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
SenseCore AI大模型平台成为行业首个“AI发电厂”,让客户像用电一样使用AI能力。智慧医疗、自动驾驶、元宇宙......无数创新在此基础上涌现。曾质疑他的同行感慨:“汤晓鸥总比行业早看三步。”
最后的嘱托
2023年冬,病中的汤晓鸥仍在关心AI伦理建设。“技术越快发展,越需要约束。”他在最后一次高管会上说:“商汤不仅要技术领先,更要负责任。”
12月15日,汤晓鸥离世的消息震惊业界。悼念信中,人们发现他最后的嘱托:“AI应当服务人类,而非替代人类。保持敬畏,保持温暖。”
在他的办公室,白板上还留着未完成的公式,旁边是一张字条:“梦想足够大,现实才会跟着走。”这位从实验室走出的书生,用十年时间改写了中国AI的历史进程。他的故事告诉世人:最强大的算法,永远是为人类福祉而创新的决心。
如今,当你用手机刷脸解锁、在机场快速通关、享受智能驾驶时,背后都有一个书生创业家的梦想在闪烁。汤晓鸥证明了:真正的技术创新,始于论文,但永不止于论文。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