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热”席卷未名湖畔:当北大模考考场挤满穿红马甲的考生
清晨七点半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门前,背着双肩包的年轻面孔已排起长龙。人群中混杂着尚未褪去的书生气与职场人的干练神色,他们手持准考证,在监考人员的引导下鱼贯而入。这是该校本学期第三次举办公务员模拟考试,阶梯教室内整齐码放的黑色签字笔与答题卡,与走廊里悬挂的"为人民服务"标语构成微妙对照。
"一开始以为是学校就业指导处的新举措,后来发现连中公教育的讲师都坐在讲台上。"新闻传播学院研三学生李想翻动着刚发下来的模拟卷,行测题干的排版与国考真题惊人相似。在他周围,既有抱着保温杯复习的往届生,也有边刷题边回复秋招消息的应届生,金属探测仪的蜂鸣声不时划破晨光。
这种混搭场景正在全国多所顶尖学府上演。南京大学政治管理学院将公务员面试大赛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广东财经大学举办的模考大赛甚至开放社会报名。某头部公考机构负责人透露:"今年秋季学期,我们计划在985高校举办超过200场定制化培训,客单价同比上涨37%。"
在考研报名人数连续八年攀升后,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首破300万大关。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其中选择体制内就业的比例突破35%。这种转向在名校尤为显著: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同比上升2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共管理"首次跻身就业流向前三。
"这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理性计算后的避险选择。"坐在考场角落的经管学院研二学生陈明展示着手机备忘录,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行业薪酬调查数据。他身旁的考生正在用行测题库APP计时练习,屏幕上跳动着"言语理解正确率89%"的提示。
这种避险心态催生了奇特的备考生态。在豆瓣"考公研究所"小组,"如何在三个月内完成身份转换"的求助帖获得3.2万次浏览;知乎热榜上,"体制内真的香吗"的辩论持续发酵。某互联网大厂前员工在备考间隙更新着自媒体:"凌晨两点还在改方案的时候,真羡慕那些准时下班的公务员。"
高校与培训机构形成的共生关系愈发紧密。南京大学就业中心与华图教育共建的实训基地里,VR技术还原了信访接待场景;山东大学与粉笔教育合作的"申论批改实验室",AI系统能实时分析考生语言逻辑。某985高校就业处处长坦言:"在就业率考核压力下,引入市场化资源是最优解。"
深夜的自习室依然亮着盏盏台灯,法学专业大四学生林夏合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笔记本扉页抄录着《论语》"修己以安百姓"。她身后墙上贴着的日程表显示,这个月她要参加五场不同机构的模考,手机备忘录里存着23家单位的选调公告。
晨光熹微中,北大模考考场外渐渐聚起等候的人群。保安例行检查着考生证件,晨跑的学生绕过攒动的人头奔向体育场。远处传来教学楼广播的起床铃声,新的一天在晨雾中拉开帷幕,如同无数个备考的清晨那样,带着未知与希望。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