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富士康劳工争议再掀波澜:六年顽疾难解 苹果供应链承压​​

苹果 郑州富士康 科技
发布于 2025-09-28


中国劳工观察(CLW)近日发布报告,再次将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劳动权益争议推至台前。这份聚焦郑州富士康工厂的调查指出,尽管苹果代工厂在禁止未成年工方面取得进展,但工资水平、职业安全及地域歧视等问题较2019年非但未改善,反而呈现恶化趋势。正值iPhone 17系列量产关键期,这一指控无疑为苹果及其供应链伙伴的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蒙上阴影。

报告显示,郑州富士康一线工人薪资结构长期停滞——基本工资维持在2100至2400元区间,叠加加班与绩效奖金后月收入约3000元,与2019年持平。更严峻的是,职业安全风险显著攀升:生产线员工日均站立超10小时的比例达72%,机械伤害事故同比增加近三成。部分车间被曝存在针对特定地域籍贯员工的区别对待,信息管控与申诉渠道不畅等问题亦引发广泛批评。

"问题持续存在并非偶然。"CLW负责人指出,2019年后学生工现象虽因政策收紧一度消失,但近年以"实习协议"形式变相重现。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此前声称的"两年通过RBA责任商业联盟认证",未能掩盖工人实际处境的困境。

面对舆论压力,苹果紧急回应称已派遣团队赴郑州厂区调查,并重申"供应商必须遵守严格的行为准则"。鸿海则强调其"对歧视零容忍"的立场,称已主动参与RBA评估且公开审核未发现重大违规,同时承诺"持续改进并与各方保持透明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争议恰逢iPhone 17系列量产高峰期。郑州厂承担着苹果全球半数以上手机产能,任何生产波动都可能波及年末消费电子市场。而随着全球消费者对供应链透明度诉求增强,劳工权益问题正从行业暗角转向公众焦点。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事件折射出代工模式下的深层矛盾:品牌方对供应链的道德约束与成本控制间的博弈始终存在。尽管苹果近年加大审计力度,但基层执行漏洞与代工厂的盈利压力,使得改善进程举步维艰。对于鸿海而言,如何在规模化生产与社会责任间寻求平衡,将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目前,苹果已启动内部审查,鸿海则表示愿与各方深化对话。这场始于2019年的劳工权益拉锯战,或将随着新机交付周期的推进,迎来更具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讨论,终将重塑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坐标系。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