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三星堆 2 号神树数字重生
9 月 23 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内,“匠心妙手 ——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 现场人头攒动。当数字大屏上的 “星空” 亮起,30 多件青铜残件缓缓浮动、精准对接,最终一株高 2.88 米的数字青铜神树完整舒展,跨越 3000 年的古蜀瑰宝,借 AI 技术完成 “数字重生”,让观众首次窥见它的全貌。
这场 “重生” 始于对传统修复的突破。1986 年,三星堆首次发现 2 号青铜神树的底座与部分枝干;近年新祭祀坑又出土大量残件,可考古学家评估:传统物理加固复原不仅耗时久,更可能损伤文物本体。“数字复原成了最优解。”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介绍,团队先以三维扫描记录每片残件的纹路、断裂口细节,再让 AI 比对吻合度,模拟出流畅的拼接过程。
屏幕上的神树藏着古蜀人的巧思:底座托举主树干,向上分作 3 枝,每枝再延 3 杈,顶部绽花缀果,青铜鸟伫立枝间。“横看 3 层、竖看 3 列,满是对称与相似之美。” 余健指着模型说,最特别的是青铜鸟 ——1 号神树的鸟翼朝上,2 号的却朝下。这差异引发猜想:朝上或象征太阳升起(对应 “扶桑树”),朝下可能代表太阳落下(推测为《山海经》中的 “若木”),藏着古蜀人对天地的认知。
数字展陈还藏着 “考古密码”:每片 “零件” 旁都标注着出土坑编号(2 号、3 号、7 号、8 号坑)、断裂口吻合数据。“我们想呈现最原始的考古信息。” 余健解释,残件跨坑分布,暗示这些坑或属同一场祭祀;而神树的分铸范铸工艺,与中原、长江流域技术相通,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佐证。
如今,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已出土 1.7 万余件编号文物,近一年清理保护 4000 余件。这场 AI 助力的 “神树重生”,不仅是文物修复的新尝试,更打开了古蜀文明的解读新视角。“未来期待更多人一起探寻这些奥秘。” 余健的话,道出了三星堆的魅力 —— 每一次技术与文物的碰撞,都是与 3000 年前古蜀人的对话。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