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从OICQ到微信,社交帝国的「产品型船长」
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台老旧的服务器——那是1999年腾讯成立初期支撑OICQ运行的第一台主机。机器外壳已有些许锈迹,旁边的说明牌写着:“它曾承载着中国互联网最早的社交心跳。”这心跳的源头,正是马化腾。这位被称作“小马哥”的互联网大佬,很少站在聚光灯下谈论战略,却用二十年时间,把QQ和微信打磨成了中国人离不开的“数字器官”。
从“股民”到“产品经理”:QQ诞生前的蛰伏
1993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进入润迅通信做软件工程师。这段经历像块“磨刀石”——他每天泡在机房写代码,帮公司优化寻呼系统,也偷偷观察着中国互联网的萌芽。同事回忆,他那时总捧着《互联网周刊》,对ICQ(以色列即时通讯软件)的崛起格外关注:“国外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
1999年,马化腾辞掉润迅的高薪工作,拉着大学同学张志东等五人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最初的办公室在赛格科技园,不足20平米,空调嗡嗡作响。他给自己定了个“笨任务”:做一款中国人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
最初版本叫OICQ(Open ICQ),界面几乎是ICQ的翻版。“那时候太穷了,买不起正版授权,只能‘借鉴’。”马化腾后来坦言。但很快,他展现出产品经理的敏锐:ICQ的英文界面不适合中国用户,他就加了中文昵称;国外用户习惯用数字ID,他坚持让用户注册昵称;甚至连“滴滴”提示音,都是他带着团队在录音棚反复调试的——“要清脆,像朋友拍肩膀”。
OICQ上线三个月,用户涨到10万,但危机随之而来:服务器成本每月烧钱10万,账上资金只够撑半年。马化腾带着团队跑遍深圳找投资,被拒了20多次。最艰难时,他甚至考虑以100万卖掉OICQ,却找不到买家。转机出现在2000年,IDG和盈科数码注资220万美元——这笔钱不仅救了腾讯,更让马化腾意识到: 社交产品的核心,是让用户“舍不得离开”。
他开始像“用户”一样用OICQ:每天挂在上面聊天,观察用户行为。发现年轻人喜欢装扮头像,就推出QQ秀;看到用户需要存储文件,开发了QQ邮箱;甚至注意到中学生喜欢匿名聊天,专门设计了“隐身功能”。这些“微创新”让QQ从工具变成了“虚拟社区”,用户量像滚雪球般增长。2003年,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000万,腾讯成了中国互联网社交领域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微信诞生:一场与自己的“赛跑”
2010年底,马化腾在深圳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桌上摆着两份报告:一份是手机QQ的用户增长数据,另一份是米聊的崛起分析——这款由小米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三个月用户破百万,正威胁着腾讯的移动端入口。
“我们必须做一款真正为手机而生的社交产品。”他在高管会上拍板,点名将广州研发中心的张小龙团队调来,负责这个代号“微信”的项目。当时的张小龙,带着一支不到10人的团队,在广州南方通信大厦的小办公室里写代码。马化腾几乎每周都飞广州,不插手具体功能,只问两个问题:“用户为什么需要?”“体验够不够简单?”
微信的开发过程像场“减法革命”。团队最初想加很多功能:朋友圈、附近的人、语音对讲……马化腾却反复提醒:“别学QQ,手机屏幕小,要克制。”他亲自参与测试,发现语音消息发送按钮太小,就让设计师放大;看到用户抱怨加好友流程复杂,直接砍掉了“输入验证问题”的选项。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没有鲜花,没有发布会,只有马化腾在内部群里发了条消息:“大家试试,有问题随时找我。”他每天刷着后台数据,看着用户量从1000、1万、10万增长,直到100万时,才在董事会上松了口气:“这次,我们没输。”
微信的爆发远超预期。2012年,“摇一摇”功能上线,马化腾亲自测试,发现用户匹配成功率低,立刻让团队优化算法;2014年春节,红包功能从想法到上线只用了30天,他全程跟进,连红包金额的“随机算法”都要亲自确认——“要让发红包的人有期待,收红包的人有惊喜。”
这场“自我革命”让腾讯完成了从PC到移动端的惊险一跃。2013年,微信用户破3亿;2020年,月活超12亿。马化腾曾说:“微信不是QQ的复制品,它是为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的社交。”而他,正是那个在产品细节里“重新定义”的人。
社交帝国的底层逻辑:永远把自己当“用户”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有个外号叫“首席体验官”。他至今保持着每天用微信聊天的习惯,会突然冒充普通用户给客服发消息,测试响应速度;会以“路人甲”身份加入陌生微信群,观察群聊功能是否流畅;甚至会因为某个表情加载慢了0.1秒,把技术团队叫到办公室复盘。
这种“用户思维”贯穿了QQ和微信的整个生命周期。QQ时代,他推动推出“群聊”“文件传输”等功能,让社交从“一对一”变成“多对多”;微信时代,他用“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构建起一个“数字生活圈”。正如他在《腾讯传》序言里写的:“社交产品的本质,是连接人。而连接的质量,取决于你是否懂人。”
如今的腾讯,早已不是单纯的社交公司,但QQ和微信始终是它的“根”。这两款产品里藏着马化腾最朴素的信念: 好产品不需要花哨的营销,用户会用脚投票;而好的社交产品,要让每个用户都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从赛格科技园的小机房到滨海大厦的智能会议室,马化腾用二十年时间证明:所谓“社交帝国”,不是靠资本堆砌,而是靠对用户需求的敬畏,对产品细节的偏执,以及在关键节点上“做对选择”的智慧。那台承载着OICQ心跳的老服务器,至今仍在展厅里运行——它见证的,不仅是一款软件的崛起,更是一个人用产品与时代对话的传奇。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公众号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