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天才全红婵惊艳入学!其学院掌舵人竟是“亚洲飞人”苏炳添

体育 全红婵 苏炳添
发布于 2025-09-15

9 月 13 日的暨南大学校园里,一张特殊的合影定格了中国体育的传承瞬间 ——18 岁的跳水奥运三金王全红婵与 "亚洲飞人"、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并肩微笑。这张迎新大会上的照片不仅记录着一位年轻冠军的人生新起点,更折射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深层变革:当 1101 名优秀运动员通过保送政策迈入大学校园,体教融合已从政策愿景变为生动实践。

从领奖台到课堂:冠军们的学业选择

国家体育总局 2025 年优秀运动员保送名单勾勒出一幅跨界发展的图景:全红婵选择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射击冠军盛李豪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羽毛球名将黄雨婷加盟浙江大学,举重奥运冠军李雯雯则将在厦门大学开启学业。这份名单背后,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 —— 从单一的竞技成绩导向,转向竞技能力与文化素养并重的全面发展。

对于全红婵而言,这场转型承载着更朴素的期待。"妈妈总担心我没文化,上了大学她就不担心了。" 这位从湛江农村露天跳水池走出的奥运冠军,四年前在东京奥运会以女子十米台历史最高分一战成名,四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又斩获双金,却始终铭记着母亲的叮嘱。为了弥补长期集训落下的文化课,她用四年网课完成高中学业,这份坚持让她在运动健将的身份之外,更添了一份学子的执着。

保送制度为运动员打开了学术之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定,国际级运动健将需满足奥运项目世界前八名等成绩要求,并通过 "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保送系统完成报名、审核、综合考核等流程。全红婵凭借国际级运动健将等级和奥运冠军战绩,顺利通过暨南大学的选拔,成为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也成为体教融合的鲜活样本。

定制化培养:苏炳添的 "冠军育人" 实践

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全红婵将迎来量身定制的学术旅程。作为院长的苏炳添深谙运动员的成长痛点 —— 这位曾打破亚洲纪录的短跑名将,自己就是 "运动员 - 学者 - 管理者" 转型的成功典范。2009 年进入暨大本科学习,2017 年获硕士学位,2018 年受聘为副教授,如今身为博导的他,为全红婵设计的培养方案充满制度创新。

弹性学制是最大亮点,学生最长可延长至 8 年毕业,彻底打破传统学制对运动员的时间束缚。更具突破性的是 "成绩换学分" 机制,全红婵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将按标准折算为相应课程学分。学术导师由运动训练系博导担任,负责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导师则聘请中国跳水队科研组长,确保学术研究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这种 "双导师制" 完美衔接了课堂知识与赛场需求。

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学术支撑。该专业涵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基础理论,又包含运动训练学、教练员学、专项实践等应用课程。对全红婵而言,这些课程将帮助她从科学角度理解身体发育带来的技术调整 —— 这位正在经历生长发育期的跳水天才,正需要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破解动作平衡难题,而这恰恰是她当下训练的关键课题。

苏炳添透露的 "二沙精英班" 计划更凸显了地缘优势。暨南大学与广东省队训练基地的近距离布局,让全红婵能在 40 分钟内往返课堂与训练场,实现 "学习 - 训练" 无缝衔接。这种地理便利结合定制化方案,构成了 "训练保障 - 学术提升 - 康复调整" 的闭环支持系统,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体育生态集群:暨大的冠军培养基因

全红婵的选择并非偶然,暨南大学早已构建起滋养体育人才的深厚土壤。在该校体育学院的校友名单上,谢思埸、陈艾森等奥运冠军的名字赫然在列,短跑名将严海滨、三级跳远选手吴瑞庭等现役运动员也在此深造。这种冠军云集的学术社区,形成了独特的 "同伴效应"—— 当训练伙伴同时也是同窗学友,竞技切磋与学术交流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生态优势源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长期投入。从苏炳添自身的学术转型轨迹可见一斑:他不仅在赛场上突破黄种人速度极限,更在学术领域深耕,将训练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再用科研结论反哺教学与培养。这种 "实践 - 理论 - 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正是高水平运动员转型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

对全红婵而言,这样的环境恰逢其时。本赛季以来,这位年轻冠军面临着双重挑战:身体发育带来的动作调整需要更强的力量基础,跳水单人项目新淘汰赛制对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暨大的学习将为她提供全新视角 —— 运动心理学帮助应对大赛压力,运动竞赛学助力理解规则变化,运动保健学则支撑伤病预防与康复。这些知识储备,将成为她突破瓶颈期的重要助力。

超越金牌:体育人才的终身成长命题

全红婵的大学生涯开启,恰逢中国体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当 "体教融合" 从政策文件走向校园实践,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过往 "重竞技轻教育" 的模式,常导致运动员退役后面临转型困境,而如今的保送制度与定制培养,为运动员铺设了 "赛场 - 课堂 - 社会" 的贯通之路。

苏炳添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不仅关注全红婵当下的训练需求,更着眼于她长远的职业发展。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既服务于现役运动员的竞技提升,也为未来转型教练、体育管理或科研岗位奠定基础。这种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的培养思路,正是体教融合的精髓所在。

11 月初的全运会将是全红婵入学后的首次大考。经过这段时间的特训,她的身材已基本恢复到运动员标准水平。在暨南大学的支持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成熟、更全面的运动员形象。从湛江农村的懵懂少女,到奥运赛场的跳水精灵,再到大学校园的青春学子,全红婵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升级的缩影。

迎新大会的合影渐渐定格在时光里,但它开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全红婵在运动解剖学课堂上理解身体的奥秘,在运动训练学课程中优化技术细节,在与苏炳添的交流中汲取经验智慧,她正在书写一枚比奥运金牌更完整的人生奖牌。而在她身后,更多年轻运动员正沿着这条体教融合的新路,走向竞技成绩与人生价值的双重丰收。这或许就是中国体育最动人的未来图景 —— 不仅有赛场上的荣耀时刻,更有人生赛道上的持续绽放。

免责声明:喧喧博客 转载或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可能包含AI辅助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社群交流